丈量徽州土,解码人文韵——2022级人文地理野外实习

发布者:曹悦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10

当巴士驶离长三角平原的密布河网,皖南的青山便以层叠的绿意映入眼帘——6月的风里,既有新安江的水汽氤氲,也有徽派马头墙的黛瓦清辉。必赢中心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136名学生,在卢松院长周锐、邵琳、孟庆洁、李蒙蒙、叶琴、唐佳、李仙德、房学宁、杨高原、徐润浇和赵杰等多位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激动期待的心情,踏上这场为期五天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

我校奉贤校区出发,穿越长江三角洲平原进入皖南山区,再返回长三角生态示范区,实习队伍循着自然景观的梯度变化与人文历史的脉络延伸,先后探访了徽州文化核心区、古村落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及现代生态乡村同学们从渔梁坝的元宝钉里破译水运商脉的密码,到宏村牛形水系中读懂古人的生态智慧;从棠樾牌坊群的石雕纹样里触摸忠孝节义的伦理脉络,到祁门茶山的云雾间探寻红茶皇后的地理基因。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走,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与文明的对话,用专业视角解码山水——聚落——人文的共生密码。当青石板路上的苔痕与笔记本上的字迹重叠,地理课本里的人地关系,终将在徽州的晨雾与暮色中,变得可触可感。

第一天:初见徽州,文化启航

早晨,实习队伍从我校奉贤校区出发,一路向西,沿途的自然景观从沪浙平原的水网密布,逐渐过渡到杭临丘陵的低山起伏,最终驶入浙皖交界的山域,新安江水系映入眼帘,标志着徽州盆地的到来。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路线图

本次徽州地区的人文地理实习首先我们来到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与黄山城市展示馆,这里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解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徽州山水之秀、人杰地灵,以及徽州建筑、文教、商贾的辉煌历史。

摄于徽州文化博物馆

摄于黄山市城市展示

临近傍晚,在邵琳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来到“紧紧依靠”的三条街巷——屯溪老街、屯溪河街与黎阳in巷,并开始分组调研活动。屯溪老街以其典型的徽州建筑肌理和丰富的商业形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老字号店铺与现代旅游商品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屯溪河街则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性地重建了鱼埠头、阳湖渡等码头遗迹,形成了独特的滨水景观。而黎阳in巷则以其新旧混合的商业模式,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三条街巷的调研,我们深刻理解了不同商业定位对街巷空间布局的影响。

邵琳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考察和调研事项

屯溪老街

屯溪河街

第二天:丈量徽州脉动,迹千年匠心

第二天,我们前往渔梁坝,这里曾是徽商货物集散的关键节点。唐佳老师详细讲解了练江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徽州聚落发展的影响,渔梁坝的元宝钉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通过自由考察,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商业交通型古镇的辉煌时代,感受到了水运对徽商发展的重要作用。李仙德老师结合厦门轮渡码头、重庆朝天门码头等案例,对比不同地域水运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启发同学们思考传统交通功能的现代转型路径。

同学们参观渔梁坝

唐佳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李仙德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徽州产业地理

孟庆洁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第二站,我们来到“东南邹鲁”徽州古城。师生们重点考察了全国罕见的八角牌楼许国石坊。老师们细致解读了石雕纹样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如“恩荣”“先学后臣”等深刻寓意。斗山街的鱼骨状巷道和“前店后坊”布局,生动展现了徽商的生活场景与商业智慧。


同学们在徽州古城参观、调研和听取讲解

卢松院长为同学们讲解

随后大家来到棠樾牌坊群,探索石坊中的伦理密码。七座明清牌坊以“忠孝节义”为主题循环排列,构成一部立体的伦理教科书。同学们通过“乐善好施坊”等实物案例,理解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精神内核。背山面水的空间布局与半月形水塘设计,更体现了风水理念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

同学们参观棠樾牌坊群、认真听取讲解

最后我们前往呈坎八卦村,学习易经智慧的活态呈现。村外“S”形河道形成天然护城河,村内水圳系统构成古代“海绵城市”典范。巷道宽窄变幻与罗东舒祠的中心定位相呼应,兼具防御功能与哲学意涵。通过与村民交流,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古村落活态保护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呈坎八卦村中参观、访谈和听取讲解


第三天:徽州古韵,人地交响

623日,师生们赴宏村、黟县古城和西递开展实践考察,深入探究徽州古村落的人地关系与文化智慧。宏村的水利工程、黟县的原真保护、西递的空间叙事,共同构成了一部人地关系的立体教科书,为同学们理解人文地理学的文化维度提供了生动案例。

宏村以“牛形”水系闻名,南宋时期汪氏族人依地势引西溪水入村,形成“月沼为胃、南湖为肚”的活态水利系统。同学们通过观察水流速度、青苔分布等细节,解析古人“缓流沉积”“活水循环”的水文智慧。马头墙与天井设计则体现了气候适应性:阶梯状马头墙防风防火,四水归堂的天井通过“烟囱效应”调节微气候,展现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

同学们在宏村参观、认真听取讲解

摄于宏村月沼

与热门景点宏村不同,黟县古城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而保留了更原始的风貌。杨高原老师分析了其研究较少的原因:历史上行政地位低于歙县,且旅游开发资源被宏村分流。古城的水井系统与建筑修缮策略,体现了“动态保护”理念,使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杨高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黟县古城

唐佳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周锐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西递以胡文光牌楼和徽派建筑群为核心,同学们重点考察了石雕工艺中的文化隐喻(如“八仙过海”象征职业多元)、“拐弯抹角”巷道的人文理念,以及宗祠排水系统中“雌雄乌龟”的生态智慧。天井设计与双层空间布局,兼具采光通风功能与家族文化寓意。

同学们在西递参观和听取讲解

第四天:解码祁门香韵,对话明清古建

624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安徽省祁门县开展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祁门红茶产业地理与徽派建筑文化,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化了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同学们既解码了祁门红茶从自然馈赠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过程,又领略了徽州先民适应环境的营造智慧。

首先,在祁门红茶博物馆,同学们系统学习了“祁门香”形成的地理密码:黄山余脉的云雾气候、酸性红壤以及温湿度的完美配合。通过体验非遗制茶工艺,大家切身感受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同学们在祁门红茶博物馆中学习、互动

叶琴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乡村产业地理

随后,在平里祁红小镇樱茶园,同学们了解到电商平台和茶旅融合如何推动产业转型,体会到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祁红小镇樱茶园采茶实景

接着我们来到平里产业园,透明化的智能生产线展示了萎凋、发酵等关键工序,让同学们直观看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升级。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还了解到产业园如何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同学们在平里产业园学习、互动

最后一站来到潜口民宅,这座“明清建筑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同学们通过对比宏村、西递等古村落,深入理解了文化地理空间保护的不同模式。

潜口民宅

24日晚,同学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地访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习总结汇报会,同学们充分结合了各个专业的特点,选题丰富多样,展示内容涵盖所考察地点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周锐老师在汇报前讲话

同学们精彩纷呈的分组汇报

第五天:从湿地科研到乡村振兴

最后一天,我们前往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及莲湖村。

在野外站,王京龙老师详细介绍了---一体化监测网络,让我们对湿地生态监测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参观实验室和了解科研设施,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科研技术的先进与精密。

王京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后,我们深入莲湖村,这个被淀山湖、元荡湖环抱的江南村落,以其独特的水系格局和生态产业模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莲湖村依托青西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形成了景观经济+农产品开发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农田景观的多功能价值转化。通过参观虎纹蛙人工繁育基地和了解村庄的生态转型路径,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研支撑下乡村转型的活力与希望。

摄于莲湖村

总结:行走中的地理课

当返程的车窗外徽州的山影渐变成长三角的平原,笔记本里的各类地图、访谈录音与查阅的资料,已悄然拼凑出人文地理的立体模样。  

我们曾在呈坎八卦村的巷道里迷路,却在转角处读懂“天人合一”的空间哲学;曾为屯溪老街的商业化与原真性争执,却在黎阳in巷的灯火中看见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曾在祁门红茶的发酵车间里参观各类制茶机器,也在茶农的讲述中明白“地理标志”背后不只是土壤与气候,还有代代相传的匠心。  

这场实习,是把课本里的“聚落形态”“产业地理”从概念变成脚下的石板路、檐下的滴水声、茶尖的晨露。当我们带着这些具象的记忆回到课堂,会更懂得:地理从不是纸上的线条与符号,而是大地写就的故事,是人类与环境对话的永恒篇章。  

而徽州的故事,早已刻进每块牌坊的纹路、每寸水圳的流向里,等待着更多双地理人的眼睛,去发现,去续写。


图片、供稿:城市科学与区域规划系)